4月21日线上配资利息,山西振东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2024年年度报告。报告显示,公司营业收入已经连续第三年下滑,净亏损额也达到了历史新低。
根据财报公布,振东制药202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9.71亿元,同比下降了18.06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-13.29亿元,同比大幅下降了2920.55%。
与此同时,振东制药还在同一天发布了财务总监变更公告。这已经是公司连续第二年在年报发布当天宣布财务负责人离职了。
在营收三连降、巨额亏损与高管动荡的多重压力下,振东制药的生存危机愈演愈烈。
01
振东制药成立于1995年,主要从事肿瘤、皮科、消化、泌尿、心脑等领域的仿制药和创新药研发、生产与销售,同时还涵盖了种子种苗抚育、种植、加工、仓储及饮片等中药材全产业链。2011年,振东制药在创业板上市,成为山西首家创业板上市公司。
2024年,振东制药出现了重大亏损。公司解释称,亏损主要受重大仲裁事项、信托产品逾期兑付以及存货减值等非经营性因素的影响。
在非经营性因素方面,振东制药面临了三大挑战。其中,最为严重的是与前子公司北京朗迪制药的仲裁事项。根据2025年1月的公告,公司需向朗迪制药支付5亿元赔偿款。
这笔巨额赔偿款计入营业外支出,占据了利润总额的近一半,甚至超过了公司自上市以来绝大多数年份的全年净利润。据财报披露,仲裁和解款最终计入了6.10亿元。这一变故源于2023年朗迪制药因“钙王”生产劣质药被罚事件,导致双方关系破裂。
信托产品风险也成为公司财务的一大负担。财报显示,振东制药的孙公司井冈山盛铭曾购入信托计划产品2.5亿元,截至2024年底仅收回本金275.62万元,逾期未收回金额超过1.36亿元,导致公司计提减值1.43亿元,体现在财报中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-1.39亿元。
此外,2024年公司还计提了大额存货跌价及减值损失,资产减值损失金额高达2.94亿元,是2023年同期3624.25万元的8倍多。
据米内网数据,2024年中药材行业整体下行,终端市场疲软,全年综合价格指数同比下降9.6%,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振东制药存货价值大幅缩水。
即使剔除这些非经营性因素,振东制药的经营状况也面临较大压力。其主营业务已连续多年呈现下滑态势。财报显示,2024年公司营收仅为29.71亿元,同比下降18.06%,较2021年的峰值50.94亿元缩水超过40%,甚至回到了2015-2016年的水平,几乎倒退了十年。
其中,公司主营的医药生产销售业务收入降至23.13亿元,同比下降20.50%,降幅较2023年的9.28%进一步扩大;药材种植、销售业务收入为6.34亿元,同比下降8.99%,而2023年同期该业务曾实现52.40%的正增长。
02
振东制药营收大幅下滑背后,是核心产品在市场竞争和政策变化下的挣扎。
省级联盟药品集中带量采购,使得部分产品价格降低,部分区域市场准入受限;门诊统筹政策实施和医保个人账户改革,导致零售终端客流减少,零售药店闭店率升至5.7%;中药材行业整体下行,市场交易活跃度降低。
振东制药的两大核心产品都面临着压力,复方苦参注射液虽是独家产品,但专利已于2017年到期;达霏欣米诺地尔搽剂处于竞争激烈的防脱生发市场。数据显示,国内防脱生发行业规模约114亿元,近年平均增长率达15%,但竞争也在加剧。
目前,米诺地尔相关产品生产批文已有四五十条,除振东制药外,还有三生制药、中山万汉制药、康恩贝等竞争对手。动脉网数据显示,2023年,振东制药米诺地尔溶液市场份额约为30%,低于三生制药的40%。
值得注意的是,振东制药在年报发布当天宣布财务总监刘永森辞职,这是公司连续第二年在年报发布日更换财务负责人,引发市场对公司财务状况的猜测。刘永森任期一年,从2024年4月19日到2025年4月18日。
这种频繁的财务人员变动,可能暗示公司在财务管理上面临较大压力。
尽管如此,振东制药仍在努力转型。2024年,公司研发投入2.51亿元,同比增长25.27%,研发人员增加至476人,并在上海设立新药创制中心,启动抗肿瘤新药临床前研究,显示出在创新药领域寻求突破的决心。
振东制药将2025年定为“破局年”,计划通过“自主创新+战略并购”强化研发,以“新品上市+老品恢复”优化产品布局,以“学术赋能+渠道下沉”拓展市场,并构建“传统电商+兴趣电商+私域电商”的全域电商生态。
不过,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,公司营收同比下降3.53%至7.55亿元,归母净利润虽转正但仅为115.72万元,较2024年同期大幅下滑94.99%。
看来线上配资利息,振东制药要走出困境,还需在产品布局、市场策略和财务管理等方面做出更彻底的改变。